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范文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范文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直接在造林地上进行播种的方法是播种造林法。这种方法的施工相对比较容易,不需要进行育苗,适合于造林面积较大的地区,但其对造林立地条件、幼林抚育管理有较高的要求。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发芽容易、种粒大、种源充足的树种,而且需要造林地的土壤含有充足的水分,适合那些边远的造林地区。在播种前还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浸种和催牙等处理,这样可以保证早出芽、降低各种危害因素的发生同时还能够增加幼苗的抗旱能力。以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的造林方法是植苗造林法,这是一种最为广泛应用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种植的苗木生长较稳定,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对于造林地的要求也不是特别严格。但其对栽植技术要求颇高,而且在造林时苗木根系容易出现挤压、变形、受损和失水现象植苗造林法适用于移植苗、营养繁殖苗和播种苗。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有些地区还尝试发展营养器苗造林,也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时也会使用野生苗用于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苗木的成活率与其本身的水分平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一定要保证苗木从起苗、选苗直到运输再到种植前的修剪等各环节苗根的湿润度,以防止苗木失水过多。

利用树木的枝、干、根等营养器官以及竹子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进行直接造林的方法。这种造林法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不高,而且幼树生长快、成活率高,同时还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特性,可以大大地节省育苗的费用和时间。但其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较高,而且造林材料也会受到母树的限制。另外,在土壤解冻、发芽前的春季以及落叶后、土壤冻结前的秋季还可以采用插条造林法。要选择1到2年生的,1.5到2.0cm粗的枝条作为造林材料,并将侧枝剪掉,其长度在30到40cm间,需要在整好的地里依照一定的行距进行扦插,然后再进行踏实处理。要保证插条上部露2~3cm。当造林地土壤较旱时需要采用细土对表层进行覆盖处理,也可以用塑料薄膜进行垄作处理,还可以在扦插前对插条切口进行蜡封处理,以免插条水分发生散失,在进行扦插时还要保证插穗的大头向下小头向上,一定要插正;另外,还有一种和插条造林法差不多的造林方法即插根造林法,但其所使用的插穗要保证根粗1cm以上,并剪成15~20cm长作为造林材料,还需要挖深30cm、直径在20cm的坑,并将根按45度角倾斜埋入,还要保证插穗的方向是大头向上,同时要保证埋入土下2~3cm不能外露。

2营林造林工作建议

2.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为了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以保护森林资源。对于林木要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制,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森林过量、过速的消耗;对于林地的总量和用途进行合理的控制,对于随意侵占林地以及毁林的行为一定要依法严惩;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保证科学依法、文明执法;同时还要加强对木材加工单位的监管力度,要严格依据相关制度进行木材运输和砍伐。

2.2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除了要加强优质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这些原料林的发展力度,还要能够将林木的栽植与深加工相结合,这样可以提升林木的附加值。在发展林木的同时还要加大花卉市场的发展,并以其作为林业新的增长点,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并对现有的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处理,建立统一的综合监管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这样有利在日常从事林木抚育工作时,能够更全面地从整体出发,更好地把握我国森林资源状况,为相关措施的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造林和营林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造林是树木的生产过程,而营林是树木的经营管理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做好造林工作,才保证营林措施能够得到应用。对于营林工作者而言,提高现代林业营林效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好造林工作,造林质量对营林效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对造林的质量进行保证,促进林业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文章对现代林业的造林以及营林措施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植苗造林技术

植苗造林是现代林业经营管理中最常用的一种造林方法。具体的操作措施是:先在苗圃中将林木种子培育成幼林,然后再将幼林移栽到需要种植的造林地中。植苗造林方法在实际实施时并不会受到外界条件的约束,因为移栽造林地的幼林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长条件,大多能够承受住外界自然天气的侵害,所以在一些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都很适用。

1.2分殖造林技术

所谓分殖造林,实际是指将原林木的枝干、根系等部分进行移栽,利用树木枝干、根系的可再生性培育出新的林木。相比于其他造林技术,分殖造林更加节省时间和人力。当然,除了省时与省力之外,分殖造林技术还具有着技术含量较低、可操作性强、林木成活率高的特点,并且枝干或根系生长发育出来的林木能够很好的保持母体林木的优良性状。所以应用于分殖造林技术中的林木大多是性状优良,生长态势良好的林木。需要注意的是,分殖造林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那便是技术容易受到条件的限制。分殖造林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很高,且林木原材料数量有限,受制于母体林木的数量和生长情况。

1.3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是最原始的一种造林营林方法,具体操作是直接将种子播种于造林地,任其生长。从施工操作方法上看,播种造林的做法更加简单,并且具有着可大面积培育的特点。另外,播种造林方法同分殖造林技术一样,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很是严格,并且对林木后期的抚育管理工作质量要求也很高。

2现代林业营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2.1自然灾害防治

在林业造林过程中,自然灾害是比较常遇到的灾害,在灾害发生时要根据受灾的程度对防治措施进行确定。在林木生长过程中,雨雪冰冻灾害也会给林木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灾害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林地错处的位置和地形地貌都会导致林木的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林业营林工作者要在技术水平方面进行提高,造林树种种类不同,在发生灾害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的后果。不同的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不同,因此,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育林过程中对树木的品种进行选择,要对树种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特征进行充分的研究,同时,要在林木未受到灾害之前就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林业经营技术方面,要对林分质量进行重视,健康的林分对风雪灾害的抵御能力比较强,但是,在林分密度方面也要进行研究,不易出现过大的林分密度。

2.2病虫害的防治

在营林工作中,病虫害是比较常见的林木灾害,病虫鼠害出现的时候对林木的生长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防治要将重点放在林木栽培的初期,很多的幼苗在抗病虫害能力方面比较弱,比较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攻击,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2.2.1要对森林规划进行重视,在建设过程中,要对栽种的物种进行合理选择,对病虫害防治问题要进行重视,并且结合本地区的害虫种类,避免林木受到病虫害影响的情况,因此,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林木非常必要。

2.2.2要对林木的养护管理力度进行加大。病虫害的发生会导致植物的长势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对植物的抗逆性能进行提高,以此来对养护管理力度进行提高。对出现长势差的植物要对日常养护工作进行重视,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在秋冬季节,要对出现病害的枝条进行剪除,减少病虫害的来源,对树木的透光性进行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3结束语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1.种子的先期处理与适时播种

松树的种子相对于别的树种来说出芽率比较低,因此在播种前要做好选择优良种子的工作。挑先品相好饱满的松树种子。种子选好后,首先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喷洒,给种子育苗前彻底进消毒。然后用清水把种子洗净,再把种子放进温度适宜的水中浸种1d,这样能把不成实的瘪种子漂起来,以便于提高种子的出苗率。除支劣质的种子后,于把种子捞出并再次冲洗干净,把种子放入坑内催芽大约2~3d;催芽时应使种子保持湿润状态,待种子壳裂开后即可进行播种。春季一般在4月底至5月初进行播种。秋季一般在9月份进行播种。可选择种子直播或者芽苗移植的方式。种子直播,即每袋播种约2~3粒,用过筛的火土灰、黄心土混合进行覆盖,再用压板加以镇压,让种子与土贴合,接着再拱架盖遮阳网;芽苗移栽,即在苗床上铺约5厘米厚的黄心土,再将种子均匀地洒在苗床上,每平方米播种约5千粒,待幼苗出土后种壳未脱时转移至营养袋中,苗床装满后覆盖遮阳网,喷水,并放置农药,以防止害虫。

2.苗床期的抚育管理

首先是追肥。追肥时要与浇水同时进行。由于种子刚刚萌发了小芽,比较娇嫩,要把握好肥的浓度,否则容易将对幼芽造成伤害或烧死。待出现真叶后,可用0.1%尿素溶液喷洒。每月喷洒3次;春季苗9月底后与秋季苗11月上旬后切勿施肥。浇水:浇水时一定要把握好水的温度,喷浇的水温应当与苗床内的温度相同,依据气温状况来确定每周喷浇的次数,确保苗床保持湿润,水分不宜过多,在出圃前应减少浇水,以形成根团方便运送,避免栽植时营养钵出现脱落的现象。揭草与间苗:除草应坚持适度适时原则,揭草早会导致种子难发芽,揭草晚,幼苗抵抗力弱,遭风吹日晒,会导致死去,在揭草时,注意幼苗根处的小草不要除去;后期,待苗茎变红后。分两次撤去遮荫物,可用除草剂除去杂草;对过于密集的苗木,可适当间苗;在苗床期应依据幼苗长势,每袋选留1株健壮苗。光照与温度管理:种子播种后10d左右、芽苗移栽5d后选择阴天或晴天移除遮阳网;如果突遇降温天气或长期冰冻,应覆膜保温。病虫害防治:在播种或芽苗移植后应喷洒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2次进行消毒杀菌;在生长期间若出现刺蛾、蚜虫、卷叶蛾等害虫,可用80%敌敌畏1000~1200倍液喷洒。

二、造林技术与要求

1.造林时间

容器袋造林,可以选择在春季或者是雨季造林,这样能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后恰逢高湿、高温季节,此时苗木成活率高,且苗木生长期更长。最好在透雨后出现的连阴天、小雨天或晴天的早、晚进行。在早春墒情较好的条件下,采用容器苗进行造林,同样可以取得较高的成活率。久旱无雨,土壤干涸,不要强栽。

2.造林地的选择与整地

整地可以选择秋季整地与春季相结合的形式。也可以于头一年冬季先挖好鱼鳞坑,或者是在造林当年春季直接整地挖坑。如雨季进行容器苗造林,应在春季整好地;如春季造林,应在头年秋季整好地。造林地应选择水肥条件好的采伐迹地或杂灌木地,在造林规划的过程中,必须相对集中连片,逐渐形成商品林基地。造林地可以首先砍去造林地杂草和灌木,晒干,再放火将其烧净,挖栽植坑,这是因为烧山后的造林地卫生状况较好,土壤中的矿物养料也随之增加,且病虫害减少,有利于幼林的生长。

3.苗木出圃

从播种到符合造林苗木需3~4个月,待苗高15~20厘米,地径0.2~0.3厘米,可出圃造林;起苗前3~5d苗床应浇透水,苗木出圃后必须分级包装,不可损伤苗梢,尽量现出现植,未能及时栽植完毕的应放于庇阴处。首先,应在育苗地将容器苗全部浇透水,使培养基充分吸水,以增强苗木的抗旱能力。其次,运苗前将长出容器底部的根全部剪掉,并注意选苗木的抗旱能力。其次,运苗前将长出窗口底部的根全部剪掉,并注意选苗,及时将弱、小、坏苗清除,确保苗木质量。第三,在搬动和运输容器苗时,忌使培养基松散,破坏根系。

4.栽植

栽植坑宜小,坑底要平,忌挖成“锅底坑”,以保证容器底与坑底接合紧密。在坑底斜面上方大约1/3处挖坑,把容器苗放于坑内,四周填细土,踏实封严,栽植深度约1厘米,过浅或位置靠坑外沿易导致死亡,过深或植于坑底易导致雨水冲淤。栽苗操作要细致,苗木要直立,位于坑中央。回填土要压实,使土壤与容器紧密接合。

5.幼林抚育

造林的秋季应铲草抚育,此后依据具体状况每年夏季和秋季各砍草抚育1次,待幼林完全郁闭后停止抚育;幼林时期避免牲畜践踏、火灾或人为破坏。

三、结束语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1.1简介

北岭山地处肇庆市北部,呈东西走向,南低北高,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上发育有多级剥夷面,沟谷较多,在流水的冲蚀下,河床两侧易形成阶梯状。也可能会在山麓形成冲洪积地形区。该地适合种植降香黄檀、大果紫檀、楠木、竹柏、红锥、越南黄花梨等珍贵树种。地方政府和林业局给予高度支持,并投入了大量资金。

1.2降香黄檀

1.2.1习性和使用价值。一种常绿乔木,属于海南特产,在广东、福建也有种植。降香黄檀属阳性树种,对温度要求较高,年平均温度保持在25℃左右,不得低于7℃。适应性强,在干旱、陡坡、贫瘠区都能成长。俗名叫黄花梨,最具价值的是心材,质地坚硬,有一定的重量,表面纹理纵横、结构致密;泛有光泽,长期散发有香气,耐湿耐腐不易开裂。可雕成工艺品供人们欣赏,也可作家具用,是上等材料。蒸馏所得的降香油,常被用作定香剂和镇痛剂。另外还能用于绿化。

1.2.2栽培技术。用以采种的母树要挺直健壮,没有病虫害,生长至少15年。收集荚果,晒干后轻轻搓开,取出种子,然后及时播种;幼苗的植株同样要健壮,高度约为40~50cm,容器苗和袋装苗可提高成活率;春季3~6月开始种植。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尽量选在阳坡或半阳坡;整地、开垦植穴等工作完成后可栽种,先回填适量的表土,然后栽苗;当年9~10月份要进行松土、锄草。接下来的3年均应进行科学地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剪等等。

1.2.3病虫害防治。枝叶斑病在苗期、幼树期较为常见,表现为叶片变黑甚至大量脱落;嫩叶上可能染上炭疽病。处理时,每周用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喷1次,2周或3周便可见效。

1.3大果紫檀

1.3.1习性及使用价值。大果紫檀,又叫缅甸花梨,属蝶形花亚科紫檀属。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适应性强,主产于缅甸、泰国和老挝,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均有分布。树干高大可达30m,在夏季生长较快。其主要价值在于心材,多呈桔红或砖红色,材质硬重、木纹清晰,带有深色条纹,且散发有香气。除了作为建筑和家具的材料,树脂还能用作红色染料。

1.3.2栽培技术。荚果为果实,9月份成熟后可直接播种。为加快种子萌发速度,可先将荚果置于80℃热水中浸泡24h,然后播于沙床。通常在4月播种,出芽后20天,苗高5~6cm时上袋。幼苗高度达40cm时,越冬能力明显增强。造林应选择土壤深厚、肥沃处,保持给排水畅通。在广东选用容器苗造林比较合适,在萌芽发叶前2个月进行,按照2m×3m的株行距栽植。3年内必须做好施肥、除草、松土和修枝等抚育工作,以保证林木更好地生长。

1.4楠木

1.4.1习性及使用价值。楠木是中国和南亚独有的樟科常绿乔木,树干通直高大,高度可达到30多m,多分布于亚热带区域,温度为0~38℃、年降水量约为1500mm的环境最适宜生长。楠木极其珍贵,香楠、水楠和金丝楠木较为常见,但随着砍伐利用率的增加,已近乎枯竭。楠木材质坚硬,耐腐蚀、寿命长,色泽匀称、不易变形,常用于家具和建筑中。其枝叶和树皮还具有药用价值,主治水肿、吐泻。

1.4.2栽培技术。选择超过20年的优良母树,采集果实,去皮采种,阴干后即可播种。不能在阳光下曝晒,可贮藏。幼苗喜阴,选择圃地时需保证排水方便、日照时间不能过长,长成真叶后方可移植。若使用大苗,需带土团栽植,并对部分叶片进行修剪,然后选择土壤肥沃、温湿度均适宜的环境。初期生长较为缓慢,需做好抚育管理工作。

1.4.3病虫害防治。灰毛金华虫常啃食嫩叶、嫩梢,易导致嫩梢枯萎,甚至因此死亡。被害株率较高,可在4月下旬使用621烟剂熏杀成虫。另一种常见虫害是蛀梢象鼻虫,被害株率也比较高,易导致嫩梢枯死。可使用621烟剂在其成虫产卵期和盛发期进行熏杀,或使用40%的乐果剂400~600倍液喷洒新梢。

2珍贵树种造林管理措施

其余如紫檀、格木、越南黄花梨等珍贵树种,栽培技术均可参照上述2种树种的程序。造林是营林的一个重要环节,还应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适时对造林地进行中耕除草、病虫防治、施肥和修剪等管理工作,使珍贵树种造林后能正常生长。此外,造林后注重养护,防止人、畜破坏等行为,这些管理措施对造林地的成功也起着关键作用。栽植后发芽前是苗木移栽成活的关键时期,此时期苗木根系尚未开始生根,但苗木水分开始蒸腾,为了防止苗木的水分蒸腾,应喷洒1~2次防蒸腾剂防止苗木的水分蒸腾;注意防止大风吹歪苗木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和土壤湿度对苗木是否浇定根水,以保证苗木移栽后的水分充足,促进根系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每年春、秋2季要注意对珍贵树预防病、虫和防冻工作通过涂白树干来进行防治病、虫害和防冻害的发生。此外,应重视树种修枝、整形工作,通过修剪使苗木树根与树体营养相对平衡。但对剪口部位需涂抹愈合剂,防止苗木水分的过度消耗以及病、虫的侵染。

3结语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所谓套篓造林,就是栽植后给每棵幼苗套上特制的防护篓,并在栽植时与某些防风固沙、抗旱节水措施相结合,如浇水覆膜、大苗深栽、大坑换土。其中,防护篓用沙柳枝条编制而成,形似无底的纸篓,上口小、下口大。一般规格为上口直径20cm~30cm、下口直径30cm~40cm、高度50cm~60cm,并在下口留三个长10cm的腿脚。套篓时,用铁锨将防护篓的腿脚扎入土中,使防护篓牢固直立地面。套篓措施可以单独使用,与搭设沙障、浇水覆膜、大苗深栽、大坑换土等防风固沙、抗旱节水措施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加明显。

2套篓造林技术控制风蚀沙埋的效果

为了解套篓造林技术对防风固沙能力的影响,对风蚀沙埋造成的主要后果进行了观察、测定和统计。结果显示:(1)套篓造林的平均风蚀率为8.0%、平均风蚀深度1.0cm、最大风蚀深度3.0cm,不套篓造林的平均风蚀率为20.0%、平均风蚀深度4.0cm、最大风蚀深度7.0cm。(2)套篓造林的平均沙埋率8.0%、平均沙埋深度1.0cm、最大沙埋深度3.0cm,不套篓造林的平均沙埋率70.0%、平均沙埋深度4.5cm、最大沙埋深度7.5cm。(3)套篓造林的树干通直个体占95.0%、弯曲个体占5.0%,不套篓造林的树干通直个体占70.0%、树干弯曲个体占30.0%。由此表明:套篓造林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风蚀沙埋现象,利于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3套篓造林技术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效果

由表2可见:套篓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达到4.18%,土壤水分储量高达7.09t/hm2;而不套篓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仅为2.71%,土壤水分储量为4.60t/hm2;套篓的土壤储水量高出不套篓2.49t/hm2,提高幅度为54.13%。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套篓处理的樟子松林地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储量极显著高于不套篓处理的林地土壤,即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储量差异由是否套篓而造成。究其原因,套篓通过减小光照强度、降低风速减少土壤和树体水分的无效蒸散;没有套篓的土壤和树体全部暴露在强烈的日照之下,土壤和树体水分蒸散较快。由此表明:防护篓通过减小光照强度、降低风速有效减少土壤和树体水分的无效蒸散,有利于土壤和树体的水分保持,从而提高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储水量。

4套篓造林技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效果

由表3可见:除了土壤pH值和土壤全钾储量外,套篓造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储量极显著高于不套篓林地的土壤,水解氮、速效钾显著高于不套篓林地的土壤。与不套篓造林相比,套篓造林可使林地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分别增加366.96kg/hm2、19.63kg/hm2、19.62kg/hm2,相应的提高幅度分别为83.86%、100.05%、49.99%;可使林地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0.98kg/hm2、0.60kg/hm2、2.13kg/hm2,相应的提高幅度为27.84%、60.61%、20.02%。根据观察发现:套篓造林之所以能够改善林地土壤的养分储量,原因在于套篓能够减轻风蚀将枯枝落物吹出树穴的现象,并可将枯枝落物聚集在防护篓内外,通过分解向土壤提供养分。由此表明:套篓可以减轻风蚀将枯枝落物移出林地并将其聚集在防护篓内外,从而提高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

5套篓造林技术对林地其他特性的改善作用

为了解套篓造林技术的其他作用,对林地动物危害程度、物种多样性、生物结皮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和比较。结果表明:套篓林地的动物危害率在5.0%以下,不套篓林地的动物危害率大于20.0%;套篓林地拥有天然灌木4种~6种、盖度15%~20%以及草本植物2种~4种、盖度5%~10%,不套篓林地拥有天然灌木2种~4种、盖度小于5%以及草本植物1种、盖度小于5%;套篓林地的生物结皮厚度在1cm~3cm之间,生物结皮的盖度在5%~10%之间,不套篓林地未发现生物结皮现象。由此表明:防护篓不仅能通过阻挡作用减轻动物危害,而且可通过改善林地水分和养分作用提高林地物种多样性、促进林地生物结皮的形成。

6套篓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效果的作用

由表4可见:套篓的造林保存率高达96.67%,不套篓的造林保存率仅66.67%,套篓比不套篓的造林保存率提高30.0%。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套篓林地的造林保存率极显著高于不套篓林地,即造林保存率的高低由是否套篓决定。由表5可见:套篓造林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比不套篓造林分别提高36.70%、42.37%、48.33%,而树冠覆盖率、生产力增加幅度则高达223.87%、303.70%。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套篓林地的生长量、林冠覆盖率、林地生产力极显著高于不套篓林地,即生长量、树冠覆盖率、生产力高低由是否套篓决定。上述结果表明:套篓造林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保存率,而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林木生长量、树冠覆盖率及林地生产力。

7套篓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效果的生物量调节机制

根据表6计算可知:套篓造林的总生物量投资(积累)比不套篓造林提高168.02%,树干、枝条、叶片、根系的生物量投资(积累)分别比不套篓提高128.93%、205.36%、236.11%、102.22%。由此表明:采用套篓造林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种群总生物量及各个构件的生物量投资,为其生长奠定物质基础。由表6还可看出:在生物量的分配中,套篓造林的地上生物量占90.79%、地下生物量占9.21%,不套篓造林的地上生物量占87.69%、地下生物量占12.31%。在地上生物量的再分配过程中,套篓造林的树干占36.84%、枝条和叶片占53.95%,不套篓造林的树干占43.21%、枝条和叶片占44.49%。由此表明:采用套篓造林的情况下,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树冠的生长发育,从而减少了种群对根系的生物量分配;不采用套篓造林技术的情况下,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减少了种群对树冠的生物量分配。

8结论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根据不同的地势、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营造纯林或者针、阔叶混交林。在山地砾石质沙土、沙地、向阳坡及土壤瘠薄的地段均可栽植。当然,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栽植效果会更好。但在滚动和半固定沙丘造林,一定要实行固沙造林。另外,一定不要在水湿地和排水不畅的粘土地造林。

二、造林整地

樟子松的造林整地一般分为:块状整地、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三种。第一种方法只适用于林区的森林更新改造;第二种是根据草层长势程度,一般带宽50~70公分,还要主要为避免引起土壤风蚀,整地要垂直主风向;第三种就是指穴状整地,其整地深度为30公分~50公分,沟底宽20公分~30公分最好在雨季进行。第二年实施回土,重耙一次,力求做到沟土饱满,压实。主要,在整地过程中要适当保留原有的草层,以作为树木的保护层。

三、育苗技术

1采种樟子松果球通常在9月末开始成熟。采种应选择春、秋两季,因冬季树木枝条发脆,容易损伤树木。采摘后的球果果壳比较坚硬,可在晴天进行日晒或在干燥室实施烘干、脱粒。脱粒时要掌握好室内的温湿度,以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樟子松种子储存期间其含水量应保持在10%上下。2育苗樟子松树种虽然对地质条件和土壤肥力的要求不高,但对水、热、气等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因而,育苗区应选择在灌排方便,土壤疏松,透气性能好的区块。播种前须进行土壤消毒,并结合整地每亩施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6000公斤左右。播种最好选择春季,以地表平均温度8℃为宜。在我国东北地区,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左右。播种方法可因地制宜选择撒播或者条播。出芽率在85%以上的,每亩可播3~4公斤。播后用锯末、草炭及原床土及时进行覆盖,厚度为0.5~1公分,随后进行镇压,以防水分蒸发。播后视情况随时浇水,以保持土壤的湿润。春播的樟子松种子通常半月就能出苗。出苗前可喷洒除草醚进行除草,每平方米用药量控制在2克以内,并且喷后12小时内不得浇水。出苗后还须预防立枯病的发生。樟子松2年即可出圃,规格一般为:苗高12~14公分。

四、造林技术

1苗木的处理起苗时一定要保持根系的湿润和完整,因为地下部分根十分纤弱,一不注意就会容易枯干、折断,降低成活率。因而,在挖苗、选苗、包装、运输和假植等各项环节要力争缩短时间,尽量不要让苗根遭到日晒和风吹。要挑选根系发达、顶芽饱满、干茎粗壮、没有病虫害的苗木用于栽植。苗木晚间运,白天咋,苗木运到林地时应及时假植起来。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水浸苗根和苗根蘸泥浆等方法进行处理。

2栽植方法樟子松栽植有多种方法,如裸根栽植法、容器苗造林法、移苗桶移植大苗造林法等。裸根栽植法适合于大面积造林,此法又分为穴植和缝植。穴植就是在提前挖好的穴内栽植。缝植则是在事先整理好的地块,用工具挖开土层,把苗木放入缝内,让苗根和土壤紧密相搂,随后填土压实。樟子松容器苗造林可不受季节限制,也不用缓苗。4月末到5月初将2年生苗木起下,移栽到塑料袋内,然后装满土、敦实,注意不要窝根。随后将苗木袋紧密摆放在宽1.3米左右、10~15米长的平底凹形床中,袋与袋之间的缝隙用土填满,而后浇足水。一般培育2年左右,即可出圃造林,时间最好在雨季进行,这样效果会更好。移苗桶移植大苗造林法是根据移植苗木的大小,选择适宜的移植桶。移苗时,现将移植桶套在要移植的苗木周围,然后用铁锨贴着桶壁朝下挖,一边挖一边往下移动苗桶,当土坨与桶的上口平齐时,清除底部相连的次根系,将苗轻移到坑外。栽植时,树坑最好要大于土坨15公分以上,栽植后及时将坑壁的缝隙处填满土压实。

五、幼林抚育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1.1炼山破坏地表环境炼山是造林前期整地时常用方法,将地表上的杂灌草木全部烧毁,为造林扫清障碍。炼山可以杀死一些病菌,但由于地表植被损失严重,土壤裸露明显,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炼山过程中,高温不仅杀死病菌,也会把土壤中的腐殖质和有益细菌统统烧毁杀死,对地力造成破坏。炼山之后,地表空隙被焚灰堵塞,雨水难以渗透到土层下。大雨来临,地表径流会带走大量泥土。地表植被烧毁之后,一些随风而至的杂草种子会迅速萌发。如果不及时除草,地力被杂草侵夺,影响杉木苗生长。如果频繁除草抚育,又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1.2过分抚育削弱地力杉木幼苗期常常受到杂灌杂草的影响,林农习惯频繁进行除草、松土、扩穴等抚育管理,土壤裸露严重,水土流失成为必然。根据相关调查,如果杉木幼苗期每年进行2~3次抚育管理,可以造成18t/hm2的土壤流失,有机质每年损失338t/hm2。抚育管理还需要增加成本,根据现在市场行情,杉木抚育管理每次需要约1200元/hm2的费用。如果杉木幼苗前2a能够减少3次抚育管理,可以节约3600元/hm2的造林成本。

1.3全垦导致水土流失全垦是指将杉木林地全面深挖,目的是增加土壤透气性,改善土壤内环境,可由于南方多山地、坡地,而且雨水较多,全垦之后,水土流失加剧。相比全垦带来的益处,明显是得不偿失。复垦方式有全垦、带垦、穴垦、鳞垦等多种方式,对于地势有一定坡度的地块,绝对不适合采用全垦的方式。

2新型造林技术的优势

2.1整地施肥杉木喜温喜湿喜光,选择林地要注意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地块确定之后,先要进行科学整地。造林前要将林地内的杂草灌木全部伐除。一般坡度在25°以下的山地,适宜采用带垦的方式;坡度大于25°,可以局部整地,适宜采用穴垦或者鳞垦。为了保护植被不破坏生态环境,一定要杜绝炼山清理林地方式的出现。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地力不受影响,还可以有效进行水土保持,这对杉木生长非常有利。

2.2移植定植杉木苗木定植时,要注意采取正确栽植方式。先将塑料袋除去,把树苗放置在定植坑内,扶正后培土压实,然后浇灌定根水。杉木的造林密度要考量立地条件和用材需要。如果立地条件较好,以大、中径材为主要目标造林,初植密度为2500~3000株/hm2;如果立地条件一般,以小径材为目标造林,初植密度约为3000~3600株/hm2。

3抚育管理

杉木幼苗期不必频繁进行抚育管理,但并不是不进行抚育管理。在适当时候,对杉木幼苗进行除草、松土、培土、追肥等抚育管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3.1除草松土杉木幼苗期争夺地力的能力有限,生长比较缓慢,杂灌杂草给杉木幼苗造成一定威胁。这时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除草松土管理。杉木根系较浅,除草松土时,不能伤及幼苗根系,要除草、松土、施肥同步进行。这对杉木生长至关重要。第1次除草可选择幼苗“返青”时,这时候需要对苗木进行培土,除掉的杂草可以直接埋在根部,以补充土壤肥力。造林初期,杂草较多,要将除掉的杂草平铺在苗木周围,可以保湿,也能够给杉木提供绿肥。最好避开雨天,这样可以提高除草效果。

3.2补植除蘖杉木造林初期,要及时用同期苗木补植,以保证造林成活率在90%以上。对弱苗、枯苗进行补植时,为保证其成活,需要先对补植穴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适当用生石灰撒施,以防补苗再次染病。为防止杉木根部萌生芽抢夺养分,要及时清除这些萌生芽,并用土掩埋萌蘖部位。这样可以减少土壤营养流失,帮助杉木幼苗健康生长。

3.3科学施肥杉木对肥料还是比较敏感的,需要适时进行追肥。追肥次数和追肥量要根据杉木长势和立地条件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杉木造林2a后,应该进行第1次施肥。施肥有多种方式,如果地势有一定坡度,可以采用沟施或者穴施的方式。所谓沟施,就是在树的上坡部位开挖施肥沟,规格为15cm×15cm,或者是在树与树之间挖深度为15~20cm的穴。施肥按照P>K>N的比例,穴施按照每穴300~400g,含量要大于30%。施肥最好选择雨后施肥,或者施肥后浇水,可以增强肥效。2.3.4修剪间伐杉木成林后,当郁闭度达到0.8以上,可能会出现压木现象,这时要进行第1次间伐。当林分郁闭度恢复到0.8~0.9时,要进行第2

4杉木病虫害防治

杉木常见病害为炭疽病、叶枯病等。炭疽病发病原因大多来自种子抗性较差和立地条件不理想,发病初期病症并不明显。先是叶子枯死,继而发展到茎干。因此,选择优良品种和良好的立地条件是防治炭疽病最有效的手段。叶枯病大多为细菌感染所致,一般容易从刺伤的伤口侵入。所以,栽植保护林带,及时检疫苗木,可以有效抑制细菌性叶枯病的发生。杉木主要虫害有双条杉天牛、小卷叶蛾等。双条杉天牛发病时,可以导致树叶发黄,树木停止生长直到枯死。防治双条杉天牛要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可以多种防治方法综合运用。人工烧毁枯枝枯叶,能够有效杀灭害虫,也可用25%乐果或敌敌畏300倍液注入病树虫孔中,杀死病树体内的幼虫和成虫。防治杉梢小卷叶蛾,也需要农业方法、物理方法、农药方法、生物方法相结合。杉梢小卷叶蛾主要危害杉木嫩梢或顶芽。农业防治可以选择营造混交林,物理防治可以采用人工捏杀,生物防治可以培养杉梢小卷叶蛾天敌,农药防治在幼虫期用90%敌百虫400倍液、40%乐果乳剂、8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喷施除害。

5结语

造林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1.1播种育苗选用具备灌溉条件的沙壤土作为育苗地块。选取外表油亮,子粒饱满的优良种子。通常选择在宁南山区气候回暖,土壤解冻的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为宜。播种前,需预先进行浸种催芽,并对育苗地块土壤灌足底水,种子上方覆盖薄土。为了提高育种苗木的质量,保证移栽后的成活率,需在苗木栽种当年进行2次间苗,并进行灌水和松土处理。在大果沙棘育苗过程中,还可同时进行插条育苗以获得较多数量的优质苗木。

1.2扦插育苗扦插育苗前,将育苗地块修正为长10m、宽1.0~1.2m的苗床。根据土壤养分,适当施肥,并掺入砂质土壤改造。苗床整完后,灌足底水,铺薄膜。选择2~3年生的健壮枝条作插穗,剪成长15~20cm。扦插时,扦插深度3.0~3.5cm,株行距5cm×10cm。为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可在扦插前用0.01%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泡插穗12h。此外,冷水浸泡插穗24~120h,也可明显提高插穗的生根及成活效果。

2造林

2.1整地和苗木准备大果沙棘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但是在造林前整地能够明显改善造林环境条件,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有重要作用。

2.1.1整地时间:根据造林地土壤特性,按要求在造林前一年秋季进行整地,适当掺入部分砂质土壤,以利于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1.2整地标准:结合宁南山区退耕还林地块的现状,确定整地标准为全面整地。干旱砂壤土地带,穴面可外高里低;湿润缓坡壤土地带,穴面可略呈丘形。

2.1.3苗木准备:根据造林要求,将苗木按要求(品种、数量、规格)落实到不同土壤环境的地块。在运输和栽植过程中要保证沙棘苗木根系的完整性,并确保不失水,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林分质量,促进苗木良好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2.2树苗选择及栽植密度大果沙棘造林树苗的选择应着重挑选产量高、无刺少刺或软刺的大果扦插苗或根蘖苗,要求苗木枝条健壮,无病虫害及明显外界损伤,须根发达完整。大果沙棘栽植密度应根据移栽苗木的树势确定,以便于后期抚育管理。为了保证苗木成活后的繁殖授粉,栽植应采取1行纯雌株、1行雌雄株混合交替定植。栽植苗木时,最好采用双栽植,以保证苗木位正干直,促进苗木根系舒展,以保证存活。

2.3栽后管理造林后要对大果沙棘苗木进行幼林抚育。新造大果沙棘幼林一般都经历缓苗、扎根、生长并逐步进入速生的周期过程。幼林抚育管理的最基本任务是为幼林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满足幼树对水、肥、气、光、热的要求,使之迅速生长,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在定植苗木时,应保证苗木的水源灌溉;施肥过程中,根据苗木不同生长时期的要求调整肥料比例,如生长前期需氮肥较多,后期则需磷、钾肥比较多,适时适量。为了便于后期大果沙棘林的管理,可在沙棘幼树期对树势进行适当修剪,保留萌发的三大骨干枝,修去多余的杂生枝条。在苗木进入结果期后,在苗每年的休眠期中可对苗木进一步修剪,是沙棘苗木生长得更加粗壮。

3病虫害防治

3.1干枯病的防治幼苗发病初期叶片发黄,茎秆干枯,最后导致死亡。成树发病时表现在主干或枝条的表皮出现许多细小的桔色突起物和纵向的黑色凹痕,叶片脱落,枯干而死。干枯病主要是由于镰刀菌对苗木的感染;另外土壤环境的营养过剩以及水分过多,根系透气通风不畅也会引起苗木干枯坏死。根据苗木发生干枯病的不同原因,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增加通风透气及灌溉频率的调整等手段预防。针对于真菌感染,则可使用可湿性多菌灵粉剂或可湿性代森锌杀菌消毒。